资料图片
【新闻背景】近年来,高考报名人数一直处于持续增长的状态。教育部有关数据显示,2002年——2008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由527万人增长到了1050万人。在日前召开的全国高校招生工作电视电话会上,教育部部长周济预计,今年全国高考人数仍将超过1000万人。
与此同时,根据最新的数据,除了广东、江苏、重庆等省份的高考报名人数比去年稍有增长之外,大多数省份的高考人数出现了减少状况,个别省份的下降幅度甚至超过了10%。 >>>详细
一、探究原因
1、适龄考生锐减
主要原因是适龄考生减少。今年的适龄考生大多数是“90后”,以1991年为主体。他们出生在中国第三个生育高峰(1985年-1990年)之后,绝对人数少了。更为重要的是,1991年是农历羊年。我国民间素有“羊年出生的孩子命苦”之说,这种观念在人们的思想尤其是老年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受传统观念影响和家庭的干扰,许多父母都不选择在羊年生孩子,出生人数少,报考人数自然多不了。 >>>详细
2、不公评论
如果高考人数非自然原因下降,而是高校学费贵、就业困难和社会不公造成的下降,那就非常可怕了,因为在这样情况下放弃高考者几乎是无权无势的农民子女和城市贫家子女,当然“权势子弟”也可能放弃我国高考,但却可以参加“美国高考”。长期以往,穷者愈穷富者愈富就会成为现实,被称为“重中之重”的三农问题就会成为永远的“重中之重”。 >>>详细
相关文章:高考人数下降到底是哪门子的好事儿?
3、成才观“多元化”
高考人数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及家长长期固有观念“自古华山一条路”的转化,这有利于社会成才观的理性化。社会的成才观也将逐渐从“高考一元论”转变成“多元并存”,人们可以更多地从孩子的自身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成才之路,而不必“唯高考、大学是从”。 >>>详细
4、复读生大幅度减少
作为中学教师,根据我在中学的球探体育比分:,今年参加高考考生人数减少的最主要原因其实是高三复读生大量减少,不是因为放弃高考的考生增加,与大学生就业难和教育公平没有任何关系,大学生就业难在本世纪初就出现,教育不公平是N年的老问题,地球人都知道。
5、金融危机下就业难
几百万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能说是正常现象吗?高等教育能摆脱干系?大学生抱怨没有合适的工作岗位,用人单位诉苦没有适合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似乎两者总是呈现胶着的矛盾状态,并且难以调和。其实,能让这两者联系起来的就是“大学知识”。“大学知识”就是大学对学生改造加工时所赋予的“附加值”。可是这种附加值却得不到市场买家的认可。于是,“大学生”就成了“太学生”,什么都能干,什么都干不了。人们不禁要问:上大学还有用吗? >>>详细
二、反思
哪些人放弃了高考?
基本的事实是,达官贵人的子弟注定将来一帆风顺,重点中学、名牌大学、高薪职位、当官做主人,而平民子弟生活路径基本是普通学校、职高技校、幸运者谋个好点的饭碗。当社会阶层在孩子起步时代就可以基本裁定,看透这一点的平民除了选择放弃还能做什么? >>>详细
1、改革教育体制
这是一个没有任何赢家的结果,它逼迫我们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初高中教育体制和高考招生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城市必须容纳外来人口子女不受任何歧视地就地上学,并在学习所在地平等地参加高考。以后,学籍加户籍的高考招生双重认证机制必须打破,考生直接以学籍参加高考。这部分适龄儿童,正好可以填补当地户籍儿童减少带来的巨大空缺。 >>>详细
争鸣: 高考制度改革应充分考虑国情
2、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
国内一些大学的本科教育,延续了中学教育体制,课堂教学采取灌输方式,考核也多停留在卷面。尤其是英语学习,很多学生很大的精力都花在应付四六级考试上,荒谬的是,考过了六级还是不会说英语。研究生教育、博士教育也依次延续这种体制,一些学生会觉得没有学到有用的东西。 >>>详细
3、教育公信力缺失
间或曝出的大学生丑闻,学术上的无建树与生活上的腐朽奢靡,让公众对于大学教育的质量一再怀疑。基于这样的现状便有了今天放弃高考的这种“成才观的转化”。观念进步的背后是公众对大学教育的无奈,高等阶段教育公信力正在流失。于是一部分人宁愿主动放弃也不愿作出谋取大学机会的努力。如果大学教育的现状不加以改变,这种趋势在可以预见的日子里还会蔓延。 >>>详细
(责编:刘宝琴)
- 相关新闻
|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为福建日报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属福建日报网所有,任何未经本网协议授权的非新闻性质网站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须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违者本网保留依法追究责任的权利。
②本网未注明来源福建日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福建日报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福建日报网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