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如何做大学校长
www.fjnet.cn?2012-08-06 05:44?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我来说两句
中国学生太喜欢抱团了 人物周刊:伯明翰大学有不少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你对他们的整体印象如何? 伊斯特伍德:在伯明翰大学有1200多个中国学生,我感觉他们学习非常投入,是很好的学生。当然有一个问题是中国学生太喜欢抱团了,不太喜欢与其他国家的学生交流。我们很希望中国学生在这方面有所改进。中国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国家,这样大家能够了解彼此的文化,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就业率,因为学生视野会更加广阔。 人物周刊:最近两年在美国,“虎妈”引起了热议,据说美国乃至西方对中国的崛起有一种恐惧感,对中国的下一代可能超过西方的下一代也有一种恐惧感,这种恐惧感是真实的吗?还是有被夸大的成分? 伊斯特伍德:其实我觉得“恐惧”这个词不是一个正确的词,起码在英国我们是认识到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的,并欣赏这种实力,我们希望和中国进行合作,我认为这是世界政治以及文化格局的自然流动。更重要的是我们想要学生意识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多样化的世界里,能够认识到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能够认识中国和印度这种新兴的国家,而不是把头埋在沙子里面假装现在还是19世纪。 人物周刊:中国的教育往往被批评为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成绩好但创造力不足。事实上,中国大半个世纪里没有在自然和人文科学领域贡献一名诺贝尔奖得主,就这方面,您对中国教育有何建议? 伊斯特伍德:我同意你的看法,创造力是很重要的,创造力是很难被教、但却很容易被抑制的。我认为在教育体制中,对学生的考评和学生自发成长之间需要有一个平衡。坦白说,在英、美、加、澳这些国家的教育体系里,会有更多的空间给学生发展他们的多样性、创造性。其他欧洲国家的一些大学在很多方面比不上英国的大学,为什么呢?很多研究表明是因为他们投入太多的精力到考核和严格的授课方面。 像你刚刚说到中国没有诺贝尔奖获得者,这种情形在接下来的10到20年间会得到改变,因为中国近年来加大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来产生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当这种教育体系的持续发展产生一定成效,就会吸引有名的科学家来到中国,有可能是华裔的也有可能是其他国家的,当这种智慧的头脑相碰撞的时候,在中国这种拥有先进科研设施的地方就能有很好的科研成果。 人物周刊:您认为本科教育的目标是什么?如果刚进大学的新生问你,他们应该怎样度过大学4年才不会后悔,你会怎么回答? 伊斯特伍德:本科教育的目标,我认为有3个方面:第一,学生必须投入到他的学习当中;第二,要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机会,比如各种组织的各种活动、教授们的各种讲座;第三,毕业成绩要好,要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这样他的可塑性比较高,毕业后才会有更多的公司愿意雇佣他,因为他不仅有学术能力,还有一个灵活的头脑。他还要有回馈社会的一颗心,因为高等教育是很多人都享受不到的,所以他要回馈社会。 人物周刊:现在人类已进入知识爆炸和信息传播极为便利的时代,但另一方面,近几十年在基础科学和重大发现方面似乎进展缓慢,您认为在这个时代,教育思想变革的方向应该是怎样的? 伊斯特伍德:我觉得应该区分知识和信息这两个概念。在过去15年,信息的流动的确是非常迅速,但这不能代表我们就知识渊博。所以大学就变成一个更重要的场所,外面有那么多的知识,大学可以帮你系统化结构化,而且大学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地方,也是创造知识的地方,是一个进行更多科研活动的场所。我们回头看过去几十年内产生的一些突破,比如说基因序列,比如说大众传播,比如说新材料的发现,比如说疾病的一些新的疗法,大学还是站在这些重大突破的最前方的。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