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回归:教育家办学
www.fjnet.cn?2012-08-06 07:09? ?来源:科技日报 我来说两句
最近,数条有关大学校长的新闻引起了舆论的群体性狂欢,“大学校长”一词似乎被妖魔化,让原本应该德才兼备受众人景仰的大学校长们动辄得咎,无所适从。 大学校长缘何沦为了公众的“娱乐谈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校长们自身的问题,也有教育体制的弊端带来的一系列影响。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学校长,需要什么样的大学,这一永恒话题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 大学是社会的精神文化中心,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阵地,大学校长是掌管一所大学的舵手,其治学理念直接影响大学发展的方向。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在中国已走过百年,在其产生之初就达到过一定的高度,再回首,正是当时的大学校长用人格魅力影响了一个时代。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是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时的办学方针,在大学领导体制上,他第一次实行民主办校、教授治校,鼓励学术研究,提倡社团活动。大学,本就是塑造完善个人,致力真正学术的地方,教授和学生都应为追求真理而孜孜不倦,在这个过程中,学术自由和教育独立是基本保障。正是这种治学精神,使得蔡元培领导的北大为现代中国大学教育树立了一个崭新的楷模,开创了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新局面,奠定了20世纪前半叶中国大学的基本面貌。在他的大力支持下,在陈独秀等学者的热情倡导下,青年学生掀起了追求民主、科学的浪潮,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演绎了中国的文艺复兴。 在风雨飘摇的战乱年代,北大也曾一度卷入革命活动和学生运动的漩涡,此时的北大校长正是蔡元培的学生蒋梦麟,他把握着北大之舵,针对学生“纪律驰,群治驰”的特点,致力于“整饬纪律,发展群治,以补本校之不足”,使得北大的教学和科研在乱世中稳步上升,回归学术。有学者曾经拿到若干30年代老北大的课程表及教学规划,比照一番,得出“令我辈后学汗颜不已”的评价。 大学须具有独立之精神,学生才能具有独立之人格,不论是救亡图存的昨天,还是和平发展的今天,大学精神的本质都不会改变。 知识分子为了更好地参与社会,就必须首先使自己的人格独立于社会。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并为自己的一切言行负责,应是青年接受高等教育所学之根本。在时局动荡的年代,蔡元培、竺可桢这些大学校长们,曾经用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治学理念捍卫了大学精神,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那么在和平年代,在盛世太平的今天,我们的大学独立发展具备良好的土壤,我们的大学校长们应结合当下,将这些伟大教育家的先进理念发扬,延续。 前不久,北京师范大学新任校长董奇在全校干部教师大会上承诺,将把百分之百的精力用于学校管理,要用“整个的心”去做“整个的校长”。他做出“不申报新科研课题、不招新的研究生、不申报任何教学科研奖、个人不申报院士”的“四不”承诺,是继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去年上任后“两不”(在任期内不申报新科研课题、不新带研究生)承诺的进一步发展。若要为此举鼓掌叫好,可能还言之尚早,但至少我们可以持观望态度,毕竟这是我们的大学校长们思变的一个良好开端。 温家宝总理曾明确提出教育行政化的倾向需要改变,多次强调应让教育家来办学。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多次表态,要逐渐改变政府对学校的管理,厘清校长一职的影响力边界。或许,当今这些大学校长的承诺,标志着我们的大学管理制度改革,向前迈出了艰难的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